宋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丙辰)中秋,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写了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
相传隋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到了唐代,《水调》成为传唱不衰的名曲。而《水调》在唐代有大曲、小曲之分,“歌头”,就是大曲的开头部分。
苏轼和苏辙的感情极好,两兄弟同朝为官。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得罪了王安石。苏轼于是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
苏轼在杭州当通判,三年任期满后,按规定要调职。此时苏辙在山东齐州(济南)当官,苏轼请求朝廷安排他到离齐州不远的东州(蓬莱)任职,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事与愿违,苏轼的下一个任职地是密州。熙宁七年(1074甲寅)秋,苏轼调往密州任知州。密州与齐州距离遥远,兄弟欢聚一堂的梦想破灭了。熙宁九年,苏轼与苏辙已经分别七年之久。此刻,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话说,苏轼的名篇佳作,很多都和苏辙有关,比如创作于宋仁宗赵祯嘉祐六年(1061)的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的生日,有三个版本。
据百度百科,苏辙(1039年3月17日—1112年10月25日)。
按搜狗百科,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不过,按照《栾城集·附录·苏颍滨年表》:“仁宗宝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十月三日,辙卒,年七十四”。宝元是北宋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年号,自1038年十一月启用至1040年二月废止,宝元二年即是1039年(己卯)年,己卯年、卯月之丁亥日,换算为阳历,应该是1039年3月23日。
但是,《苏轼集》卷九十六·卷九十八之《十八大阿罗汉颂》提到“子由以二月二十日生”:“今于海南得此十八罗汉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时修敬,遇夫妇生日,辄设供以祈年集福,并以前所作颂寄之。子由以二月二十日生,其妇德阳郡夫人史氏,以十一月十七日生。是岁中元日题。”
1039(己卯)年二月二十日,亦即公历1039年3月17日,是苏辙的真实生日。因此排出苏辙八字的前三柱如下:
据《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三子:迟、适、逊。族孙元老。
……
论曰:苏辙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王安石初议青苗,辙数语柅之,安石自是不复及此,后非王广廉傅会,则此议息矣。辙寡言鲜欲,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尔也。若是者,轼宜若不及,然至论轼英迈之气,闳肆之文,辙为轼弟,可谓难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调停;及议回河、雇役,与文彦博、司马光异同;西边之谋,又与吕大防、刘挚不合。君子不党,于辙见之。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独其齿爵皆优于兄,意者造物之所赋与,亦有乘除于其间哉!
宋仁宗赵祯至和二年(1055乙未),苏辙娶同里史瞿之女,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
嘉祐二年(1057丁酉),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同年四月,因母亲程氏去世,父子三人回到蜀地。
嘉祐六年(1061辛丑)八月,苏辙参与殿试。“授商州军事推官。时父洵被命修《礼书》,兄轼签书凤翔判官。辙乞养亲京师。三年,轼还,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宋英宗赵曙治平三年(1066丙午)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
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戊申),服丧期结束。《栾城集·附录·苏颍滨年表》:“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冬,辙兄弟免丧,东游京师。二年己酉春,至京师。”
熙宁十年(1077丁巳),苏辙“改著作佐郎。复从方平签书南京判官。”当时苏轼也外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
元丰二年(1079己未)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即乌台诗案),被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冒死向宋神宗递上《为兄轼下狱上书》:“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苏辙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受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居二年,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县”。
苏轼狱中创作七言律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元丰五年(1082壬戌),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
元丰八年(1085乙丑),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五月,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八月,因旧党当政,“以秘书省校书郎召”。
宋哲宗即位后,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升为起居舍人,再升中书舍人,又升翰林学士。
有趣的是,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代轼为翰林学士,寻权吏部尚书”,兄弟俩在官场之中竟然是前后脚的关系。因此《宋史》叹曰:“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宋仁宗赵祯非常喜欢苏轼、苏辙兄弟,曾说:“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可惜苏轼不懂为官之道,名气却太大,被新旧两派共同打击,以致仕途坎坷。
元祐五年(1090庚午)五月,苏辙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
元祐六年(1091辛未),苏辙“拜尚书右丞”;1092壬申年,“进门下侍郎”。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1080年~1082年)改革职官制度,史称“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为宰相,又另置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副相。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
宋哲宗赵煦元祐七年(1092壬申年),苏轼“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不久,“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为礼部尚书”。很巧,苏轼与苏辙都是在1092壬申年走上仕途的巅峰,但苏辙53岁官至副总理,而苏轼56岁才官至正部级。
1094(甲戌)年,苏轼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而苏辙也是在甲戌年“落职知汝州”,兄弟俩可谓“难兄难弟”。
《宋史》:居数月,元丰诸臣皆会于朝,再责知袁州。未至,降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三年,又责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崇宁中,蔡京当国,又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再复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1097(丁丑)年,苏轼被贬到了海南岛儋州。也是在1097年,苏辙被贬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兄弟俩在粤西相会了。
1097年五月,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广西藤县),苏辙送苏轼赴海南。六月,兄弟俩诀别于海滨。
1100(庚辰)年,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朝廷颁行大赦,苏轼“移廉州”,苏辙“徙永州、岳州”,十一月,复职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
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巳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其后作《东坡先生墓志铭》。
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1112壬辰),苏辙去世,“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淳熙中,谥文定。”宋高宗时,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评价苏轼,“公之于文,得之于天”。苏轼则称苏辙的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苏辙曾经沉迷黄白术(又称金丹术、炼丹术,是中国古代道教以炼制丹药为核心的长生方术),据《孙公谈圃·卷下》:子由尝为黄白术,先治一室,甚密,中置大炉,将举火,见一大猫据炉而溺,须臾不见。子由以谓:“神仙之术,天使济贫乏,待其人然后传,予非其人。”遂不复讲。”
翻译成白话文:先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中放置一个大炉,将要生火时,看见一只大猫站在炉上尿尿,然后就消失了。苏辙因此认为自己不是能将这种技艺传下去的人,从此不再研究炼丹之术。
炼丹方士和化学家,其实是一回事。
有趣的是,德国科学家、化学教授奥托·埃米尔·哈恩(Otto Emil Hahn),1879年3月8日23:45生于法兰克福,八字和苏辙相似:
1907年至1908年间,奥托·哈恩发现了放射性元素中子钍,并于1917年与莉泽·迈特纳共同发现镤。
1938年,奥托·哈恩和德国物理学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合作,通过中子轰击铀核实验证实铀核裂变,这个实验具有重大意义,为原子能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奥托·哈恩因人工核裂变的试验成功荣获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曼哈顿计划期间,著名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领导的小组根据奥托·哈恩的研究成果于1942年12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建成人类第一台核反应堆。
1968年7月28日,奥托·哈恩在德国哥廷根去世。
苏辙起名曰“辙”,就是车轮碾过的痕迹,即轨迹。据其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解释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翻译成白话: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各有职能,唯独车轼(车子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可扶以远瞻,故苏轼字“子瞻”)好像没有用处。尽管如此,如果去掉轼,那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苏轼啊,我担心你锋芒毕露。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论功劳,辙没份,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这辙善于规避祸福,苏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名二子说》精准预言了苏轼、苏辙的一生。
苏辙听闻铁龟山人擅长术数,曾找他算命。据《栾城遗言》:公归自江南,过宋,闻铁龟山人善术数,邀至舟问休咎。云:“此去十年如飞腾升进,前十年流落已过,然尚有十年流落也。”
苏轼卒于常州,次年葬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11年后,苏辙病故于许昌,兄弟俩合葬于郏县,称“二苏坟”。
苏辙八字的前三柱,有一个“巳”=驿马。我猜他生于癸巳时,官杀混杂,食神制杀,去杀留官,所以是高官。但日支、时支都是驿马星,所以漂泊不定,甚至叶落也不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