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  

2011年6月28日

高考结束,又到了填报志愿的大日子。有人这样说:“笔试是正面的较量,报志愿是背后的博弈”。考试再难,好歹有教材作为参考依据,但是报志愿这个事情,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根本就是有劲无处使,因为信息不对称。

有关“信息不对称”之研究,也算得上是21世纪的一门显学。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路,在于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但是,即使高校方面把专业介绍得清楚明了,考生仍然不能知道到底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因为高中生考大学的时候,也就20岁上下,很多事情已经成型,但又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变数很大。这个时候,必须借助一些预测手段。

讲到预测学,多数人就会联想到算命。其实算命只是预测学的一个分支,本文讨论的主题——“抓周”,也是一种预测术。

抓周,是在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做法也很简单,家长摆一张桌子,桌面上铺放各种物件,每种东西对应一种行业,或者表示一种爱好,比如毛笔代表文人,算盘代表生意人,画笔代表艺术家,乒乓球代表运动员。然后家长将沐浴、更衣后的小孩抱过来,焚香、祭拜祖先之后,让小孩端端正正的盘坐着桌子上,围观者不做任何威逼利诱,任其自由挑选。看这个孩子先抓何物,后抓何物,因此占卜其志向、前途和将来会从事的职业。   

其实抓周和抓阄都属于概率事件,因此也就发生过很多笑话,甚至还产生过很多不快。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抓周寄托了老一辈对小一辈的期盼之情,父母们肯定希望孩子能抓中自己最在意的那个东西,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孩子的小手是随机挥舞的,谁也不知道他会捞中一个神马?因此,有些父母为了提高抓周的“命中率”,在抓周仪式前几天,就让小孩把那个“意中之物”当玩具耍,希望能培养出一点“感情”,抓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按民间传说,抓周这个仪式起源于三国之吴国。孙权称帝后,太子孙登因病早逝,孙权只能另立太子。有人进言,认为立嗣一事至关重要,不仅要看皇子是否贤德,还要考察皇孙的天赋,并献上“抓周”作为甄别皇孙贤愚的方法。孙和之子孙皓在抓周仪式中,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因此脱颖而出。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抓周故事,属于负面案例。贾宝玉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但是贾府后继无人,儿孙的素质一代不如一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贾府的老人家们都希望新生代之中能出几个读书人,考取功名,光耀门庭。贾宝玉诞生之时,嘴里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以为他大有来头。谁想到,在抓周时,宝玉不取笔墨纸砚,偏偏笑纳了女人才用的脂粉钗环,把他老爹贾政气了个半死:“将来酒色之徒耳!”

当然,也有不少人因为最后成了名人,抓周的故事也就成了佳话。比如钱钟书满周岁的时候,抓周抓到了一本书。钱家是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钱基博很满意,因此给儿子取名“钱钟书”,“钟爱书本”之意也。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