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工作室 Uncategorized 崇祯岂是“明君”? 

崇祯岂是“明君”? 

2011年5月13日

公元1644甲申年(天干甲木,地支申金,金克木,天克地冲的年份),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二人相对自缢身亡。两天后,人们才找到已经僵硬了的崇祯帝。后来,李自成派人将崇祯与周皇后草草下葬。

俗话说,盖棺定论。但是,对于崇祯帝的功过是非,后人的看法始终两极分化。同情朱由检的人认为,崇祯“本属明君,可惜生不逢时”。朱由检对自己的评价是“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推翻朱家皇朝的李自成也认为“君非甚黯(崇祯皇帝也不是太昏庸)”。但是,崇祯“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勤俭治国,殚精竭虑,操劳了大半生,最后却落得一个国破家亡的结局。这样的“功绩”,假如也能被授予“明君”的称号,恐怕朱由检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羞愧吧?

同样是明朝的皇帝,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hòu)(1537-1572年),因为不爱折腾,有人却说他“毫无作为,一生享荫庇福而已”,还有人认为,“明穆宗是明朝比较幸运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他得以稳坐皇位六年”,甚至有人说朱载垕“庸碌无能,对朝政毫无所知,每次上朝都要由大学士代答,懒于政事,贪享美色,被女色掏空了身子”,以致36岁就挂了。其实,整个隆庆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与朱载垕知人善任有绝对关系,非要用女色问题苛求一个皇帝,实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其政绩,不能以“勤快”或者“懒惰”来评定。因为皇帝手握至高无上的皇权,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诸大权于一身,人事权和财政大权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是全国一切事务的最高主宰和最终裁决人。拥有如此庞大的权利,必须担负同等庞大的义务和责任,皇帝要为用人不当负全责。皇帝不昏庸,奸臣和庸官如何上位?

北京内城被攻陷之时,崇祯帝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一个人也没召来,被崇祯寄以厚望的成国公朱纯臣却打开朝阳门开门迎降。有一个词叫“遇人不淑”,还有一个词叫“所托非人”,虽然这两个词语主要用来形容男女之事,但借过来形容崇祯和他亲手提拔的文武官员之关系,大概也算得当。

崇祯在用人问题上有一个特点:轻于用人(而且是一见如故即委以重任,比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但是不久就翻脸不认人,最后又轻于杀人(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杨嗣昌畏罪自杀,洪承畴投降清军,否则也是一死)。”《明史》说崇祯帝:“性多疑而任察……任察则苛刻寡恩”,所言极是。

崇祯在位17年,内阁犹如走马灯一样换人,先后有五十位内阁大学士粉墨登场,最后都黯然而去,多数不得善终,所谓“崇祯五十相”。道家祖师老子在《道德经》留下一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鲜,即鱼也;小鲜,就是小鱼。煎鱼不能随便翻鱼身,否则鱼肉就碎了;更难的是把握火候,因为鱼太小,很容易就烧过火。同理,治理一个大国,不能频繁折腾,也不能随便撤换官吏,否则必然扰民。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官员上任之后,都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推行自己的政策,任用自己信任的下属,中央打个喷嚏,地方都要抖一抖。实施改革,好比翻鱼身,必须天时地利人和都配合,才可能获得成功。

而崇祯帝是如何烹制中国这条大鱼的呢?他除了不断杀大臣,杀一批,再升一批,不久又都换掉,从没提出一个好的施政纲领。因为他不是一个好厨师,他不知道要把中国这条鱼烧成什么样子,他拼命翻鱼身,拼命加调料,还不停添加柴火,必然把中国烧成一片焦土!

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暗示了所谓“明君”是最靠不住的,但还是有那么多人非要给崇祯帝封一个“明君”的头衔。他们幼稚的以为,勤政就是好皇帝。在他们看来,不爱瞎折腾,不扰民,就是“懒”皇帝,可见某些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真是大有问题。成龙说,有些“中国人是要管的”,因为有些人骨子里还是封建社会那一套,喜欢做奴才,喜欢被人“管一管”的。

皇帝宝座是一个烫手山芋,需要极高明的能力、健康的体格以及良好的个性,崇祯显然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却被历史推上了皇位。其实明朝必亡,清朝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由于崇祯的瞎折腾,加剧了人民的痛苦,加速了明亡清兴的进程,否则明朝也不会定格于1644年。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