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与唐代史学家、小说家陈鸿、琅琊人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慨。王质夫于是劝白居易写诗纪念,“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因此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传》,二者相辅相成,目的是——“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因为《长恨歌》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诗曰《长恨歌》,传曰《长恨传》(别名:长恨歌传)。
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为名。
唐代诗人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祖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一说祖籍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盩厔县慰、集贤校理。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左拾遗这个官职,顾名思义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有点类似监察部门。唐武则天垂拱元年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白居易、杜甫都当过左拾遗(注:唐宋时期,左官高于右官),大概是七、八品左右的小官。
白居易“又自悲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白居易及第为官以前的生活,基本上是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之中度过的。白居易在写给好友元稹的信里,如此描述自己年少时读书之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赤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庚辰),白居易以第四名及第。贞元十九年(803癸未),白居易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登上政治舞台。
据《唐才子传·卷六》: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
白居易结婚很晚,直到元和二年(807丁亥)才与杨氏完婚,时年三十六岁,在当时是绝对的大龄青年。
据刊登于苏州大学学报的(《长恨歌》评价之管窥,作者:丁毅、文超》)一文,白居易晚婚的原因是他年轻时在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有一个感情甚笃的女子,“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长相思》)。女子名叫湘灵,因为社会门第等级观念,白居易没能和这个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正式结婚,所以两人的爱情是饱含着血泪的。白居易三十二岁那年离开符离,与情人再无相见机会。
因为事业、感情都失意,白居易写《长恨歌》,实际是借唐玄宗与杨贵妃这杯酒,浇自己的块垒而已。
815(乙未)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832(壬子)年,白居易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的润笔费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壬戌年),白居易“请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隐居洛阳香山,“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
会昌六年(846丙寅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病逝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后经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请求,白居易被追赐谥号为“文”,后世称“白文公”,葬于香山琵琶峰。
《长恨歌》中出现了不少经典名句,比如后面几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农历的七月初七,是所谓七夕节(Double Seven Festival),称乞巧节、女儿节,在这一天,古代女子会向上天祈福,希望上天让自己更加心灵手巧。因七月七是七姐(织女)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传说,七夕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
唐·杜牧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问题来了,“七夕节”能算是“中国情人节”吗?
传说,牛郎在老牛帮助下与织女成婚,因触犯天规,遭银河阻隔,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经鹊桥相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
不过,现实中,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约16光年,即便在七夕节当天也无法相会,且二者还在以每秒28.7千米的速度在彼此远离。
据说,因为担心新人会和牛郎、织女一般难以相见,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越南人甚至忌讳在七月举行婚礼。
如果要指定一个“中国情人节”,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或者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sì)节,更合理一点。
牛郎、织女的故事,无论如何也是一个悲剧,七夕节应该算是“留守妇女节”,其实不适合作为“情人节”。
言归正传,话说,白居易的八字和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邓拓之命很相似。
邓拓(1912年2月26日—1966年5月18日),原名邓子健,福建闽侯人:
1912年,邓拓出生于福建福州乌石山麓。
1919年,邓拓进入闽侯小学就读。
1923年,邓拓升入三牧坊中学。
1929年夏,邓拓从福建省立第一高中毕业;同年秋,考取上海光华大学政治法律系。
1938年2月,边区党刊《战线》创办,邓拓参加了编辑工作;4月,邓拓抵达晋察冀边区进行《抗敌报》工作,担任报社编辑部主任,开启了新闻生涯;4月中旬,《抗敌报》(后于1940年12月改为《晋察冀日报》)由军区政治部划出改为边区党的机关报,邓拓担任主任,负责全面工作。
1945年5月,邓拓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领导下,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1948年6月,随着解放区形势的发展,《晋察冀日报》奉命与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合并。
1949年秋天,邓拓出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同时兼任北京市委的宣传部长。
1957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邓拓任主席。6月,吴冷西到人民日报任总编辑,邓拓任社长。
1961年3月19日,应《北京晚报》之约,邓拓以“马南邨”为笔名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其中对大跃进政策做了含蓄的但尖锐的批评,并迂回地为当时被打倒的彭德怀辩护,试图为彭争取公正的待遇。
1966年5月17日深夜,在经历了大量莫须有的批判后,邓拓写下遗书;5月18日,邓拓服安眠药自尽,终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