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工作室 Uncategorized 杨振宁、李政道之争,最委屈的是吴健雄

杨振宁、李政道之争,最委屈的是吴健雄

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假说,并提出钴-60β衰变验证方案。为了证明预言的正确性,他们找到了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吴健雄通过极化钴-60原子核实验观测到电子发射方向不对称性。实验成功了,吴健雄证明了杨振宁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parity nonconservation)理论,推翻了物理学上屹立三十年之久的宇称守恒定律。1957年10月3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杨振宁李政道

图片

1980年以前,奖章为23K金打造,直径约6.6厘米,重约200g。1980年后,奖章只使用18K金铸造,表面镀有一层24K金,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重量约为175g。奖章正面印有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左侧头像和以罗马数字写出的生卒年份(1833-1896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英语:Nobel prize in Physics;瑞典语:Nobelpriset i fysik)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由瑞典科学院授予,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举行,奖励包括金质奖章、证书以及奖金。奖金金额会随着诺贝尔基金会当年的收入而变动。每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多颁给三个人及两项不同的科学研究。如果同时有多于一位得奖者,则奖金可以平分;如果有三位得奖者,则奖金还可以以2:1:1的比例分配,也就是一人得二分之一,其余二人各得四分之一。

图片

奖章背面有两个女神,右边的是知识女神,她握着象征财富和科学智慧的号角,揭开了站在左边的自然女神的面纱,露出她冷峻的面容,象征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图片

杨振宁(左)和李政道(右)

杨振宁李政道分享了相当于3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最终却闹翻了。他们于1962年终止合作,隐忍20年后,冲突终于公开爆发。关于他们分裂的原因,杨、李双方偶有公开叙述,然而各执一词,外界对于真实原因依然不得而知。对于杨振宁李政道的分裂,奥本海默感到非常遗憾,他说,李政道不要再搞物理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图片

后排右一为吴健雄,前排为奥本海默

2003年7月,李政道曾公开发表一封信,“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杨振宁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与李政道的决裂是他今生最大遗憾。杨振宁曾引用苏轼写给苏辙的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杨振宁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杨振宁曾经回忆与李政道的合作:我1948年6月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密执安大学度过了那一年的夏天。秋后,我返回芝加哥大学,被聘为物理系的讲师。我一边教课,一边继续做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研究。1948年尾,李政道和我合作研究衰变及俘获,发现这些相互作用与衰变具有非常相似的强度。李政道1946年秋到芝加哥大学当研究生。我俩早些时候在中国或许见过面,然而,只是到了芝加哥才真正彼此相识。我发现他才华出众,刻苦用功。我们相处得颇投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我长他几岁,又先他几年当研究生,便尽力帮助他。后来,费米做了他的学位论文导师,但他总是转而向我寻求指导。因此,在芝加哥的岁月里,事实上我倒成了他的物理老师。

季羡林之子季承(1935年-2018年2月8日,又名季延宗),是李政道的好友兼助手。在季承撰写、2010年1月出版的《李政道传》中,披露了李政道杨振宁决裂的学术恩怨内幕,即名字排序之争。季承说,“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

在此之前,江才健的《杨振宁传》在2002年由台北天下远见出版社出版。江才健出身数学系,后来成为《中国时报》记者,成名作是《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1996)。江才健引述杨振宁所说,除了至亲以外,他本来对这一切都准备永远保持缄默,但在1980年他无意中见到1970年李政道在艾利齐那次演讲的文本,从而意识到李是有意“歪曲”那段历史(“implied and insinuated various things”),因此觉得有必要把真相说出来。

假如没有实验支撑,李政道与杨振宁的理论只是一纸空文。吴健雄用β衰变实验验证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该成果奠定了吴健雄作为世界一流实验物理学家的地位,但她却无缘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很多人都为她感到不公,吴健雄本人从未作出任何回应,只是在写给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克·施泰因贝格尔Jack Steinberger,1921年5月25日-2020年12月12日)的一封信上写道:“尽管我从来没有为了得奖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当我的工作因为某种原因而被人忽视,依然是深深地伤害了我。”

图片

吴健雄(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女,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县浏河镇(一说出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太仓:

图片

吴健雄生于书香门第,属于“健”字辈,排行第二,兄弟姐妹的名字源于“英雄豪杰”四字。

吴健雄之父吴仲裔(1888年—1959年),接受过辛亥革命洗礼,却是兴办女校的开明人士。虽是女儿身,吴仲裔希望她胸怀男儿志,“不让须眉,积健为雄。”

吴仲裔曾创办太仓明德女子职业学校(现明德初级中学前身),主张男女同等教育。他为女儿组装矿石收音机,讲解无线电知识,启蒙其科学兴趣。他敢于破除“女子无才便是德”旧俗,为吴健雄提供与男孩同等的学习环境,坚持让女儿完成完整中小学教育。吴健雄后来将吴仲裔胡适并列为最重要的人生导师。

1923年,吴健雄考入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毕业后,她在上海的中国公学又读了一年书,因而成为胡适的得意门生。

1929年,她入读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

1934年,吴健雄获得国立中央大学学士学位后,受聘于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后来,她进入中央研究院,在物理研究所工作。

1936年,吴健雄前往美国,留学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物理学界巨擘欧内斯特·劳伦斯奥本海默等物理学“巨头”。

1938年,吴健雄正式开始做原子核物理实验,当时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1939年,由塞格瑞指导吴健雄进行的实验,正是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它的一项结果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吴健雄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她的学位论文发表在物理学界权威的《物理评论》上。

图片

1942年5月30日,吴健雄在美国与袁世凯的孙子、袁克文之子袁家骝博士结婚。

1942年,吴健雄结束伯克利的博士后研究,能力和成绩早已够格,却无法留校,因为当时美国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拒绝女性做物理教师。

1944年,吴健雄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在替代合金材料实验室工作,参与浓缩铀制程,发展y射线探测器。当时,吴健雄尚未加入美国国籍,是以中国国籍的身份参加美国机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图片

1954年,吴健雄入籍美国。

1956年,吴健雄袁家骝曾有到欧洲旅游的计划。由于当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希望吴健雄尽快用实验检证理论之正确性,因此她临时放弃了和袁家骝同行的计划。不久之后,吴健雄与合作者用极化60Co的β衰变实验证明了李政道杨振宁的猜想。

1958年,吴健雄被评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物理系女教授,还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图片

1973年,吴健雄袁家骝夫妇回到祖国大陆,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等人的接见。

1975年,吴健雄被聘为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会长,是该学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会长。同年,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吴健雄国家科学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科学荣誉。

1978年,吴健雄成为沃尔夫物理学奖(Wolf Prize in Physics)得主。沃尔夫物理学奖是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于1978年设立的年度科学奖项,被誉为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奖项。许多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也曾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直到目前为止,吴健雄是唯一一位女性得主,也是唯一一位华裔得主。

1994年6月,吴健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图片

1995年,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诺贝尔奖得主在台湾发起创立吴健雄学术基金会。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在纽约病逝,享年85岁。遵照她的遗愿,袁家骝亲自护送骨灰回大陆,安葬于苏州太仓浏河。墓园里,有两个球体,象征着她实验验证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振宁题写了墓园名,李政道书写了墓志铭。

完整版:https://mp.weixin.qq.com/s/9OibtvFDpAfUvIx0rRG0bg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