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中国军队全线撤退。蒋介石打算让国民革命军第88师(官兵头戴德军钢盔,装备少量德式武器,官方说法是“调整师”,民间称为“德械师”)留守苏州河北岸。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奉命打电话给88师师长孙元良:“委员长想要第八十八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你的意见怎么样?”孙元良:“我不同意。为什么呢?如果我们死一人,敌人也死一人,甚至我们死十人,敌人死一人,我就愿意留在闸北,死守上海。最可虑的是,我们孤立在这里,于激战之后,干部伤亡了,联络隔绝了,在组织解体,粮弹不继,混乱而无指挥的状态下,被敌军任意屠杀,那才不值,更不光荣啊!第八十八师的士气固然很高,并且表现了坚守闸北两个多月的战绩,但我们也经过五次补充啊!新兵虽然一样忠勇爱国,但训练时间较短,缺乏各自为战的技能。——这是实际情形,所以我不同意。”
88师与日军厮杀了三个月,日本人在广播中公然称八十八师为“闸北可恨之敌”,但88师的官兵伤亡很惨,经过多次兵源补充,老兵已经所剩无几(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于1937年8月14日被炮弹击中,是淞沪会战中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第88师第262旅第524团,老兵基本拼光了,后来整建制地吸收了湖北省保安团第5团,因此后来留守四行仓库的孤军之中有一大半的战士是湖北人)。88师参谋长张柏亭(88师进入上海时,陈素农任参谋长,10月初,陈素农病倒,赴武汉休养,88师参谋处代处长张柏亭上校接任88师参谋长)在《淞沪会战纪要》中对该师的战斗力有形象比喻,“这情形正如一杯茶,初沏时味道很浓,经过六次冲开水,冲一次淡一次,越冲越淡。”
与副师长冯圣法(右)、参谋长陈素农(左).jpg)
孙元良担心电话里说不清楚,特意派张柏亭前往司令部,向顾祝同当面陈情。张柏亭认为,“留置闸北守备最后阵地的部队,兵力多是牺牲,兵力少也是牺牲;同时,守多数据点是守,择要守一二个据点也是守,意义完全相同。最好授权部队,以达成此项目的为主,自行适当处理。……选拔一支精锐部队,至多一团左右兵力,来固守一二个据点,也就够了。”
顾祝同觉得张柏亭说得有理,让他回去告诉孙元良,“就照这样办”。也就是说,张柏亭是策划“四行仓库”之战的关键人物。

张柏亭
孙元良认为,“一团兵力未免失之过多,在给养、卫生、休憩诸方面,反而会感觉不便”,最终决定只留下一个营的兵力,但对外声称是一个团,实乃“瞒天过海”之计。孙元良命令524团兵分两路,524团上校团长韩宪元率两个营的人马沿苏州河向南京移动,剩下的一个营则在少校营长杨瑞符的带领下向四行仓库集中。韩宪元指定黄永淮作为团级指挥官,前往四行仓库,统率杨瑞符这一营兵力。黄永淮曾任第524团第3营营长,此时在第524团当团附,挂中校军衔,本来是最适合的人选。岂料黄永淮随后就被日军的一颗子弹击中了左眼,被紧急送去了医院。于是262旅中校参谋主任(国军的旅一般不设参谋长,参谋主任实际上就相当于旅参谋长)谢晋元临危受命,接任第524团团附,与杨瑞符共同指挥第524团第1营。据孙元良在回忆录《亿万光年中的一瞬》中自述,当时是他亲手将“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交给了谢晋元。

其实谢晋元手下只有420人(不够一个营,国军的步兵营满编约600人,比如在著名的宝山保卫战中,营长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人作诗歌颂:“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但接受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宣称有八百人,使用524团的番号。这么做是为了迷惑敌人,扩大国际影响。据88师262旅524团1营营长杨瑞符之《孤军奋斗四日记》:“我当嘱咐出外就医的士兵说:你们出去,有问四行仓库究竟有多少人,你们就说有八百人,决不可说只有一营人,以免敌人知道我们的人数少而更加凶横,后来轰传全世界的八百孤军的数目,就是这样来的。我团五二四的团长本来是韩宪元,而今天一般人误称为谢团长,也就是在这八百的数目字而推测出来的。”

国民党中央社后来对外报道:“闸北我军虽已于昨晨拂晓前大部安全撤退,但此非谓闸北已全无我军踪迹,盖我八十八师一营以上之忠勇将士八百余人,由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尚在烈焰笼罩敌军四围中,以其最后一滴血,与最后一颗弹,向敌军索取应付之代价,正演出一幕惊天地泣鬼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壮烈剧戏也。”这就是谢晋元被媒体“封为”“团长“,以及“八百壮士”之由来。
张柏亭在回忆四行仓库之战时,曾作如下介绍:“按当时军队编制,团不设副团长,有中、少校团附各一人。中校团附即相当于副团长。”在军队之中,既有军阶之分,更有职权之别。国军的参谋长地位不高,比如说,师参谋长低于旅长,旅参谋主任则低于团长。不过,无论团附或者参谋,都不是实职实权,有句顺口溜说的到位:“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中校团附即相当于副团长”云云,其实不太准确。按国军规定,团不设参谋长,团附其实更类似于团参谋长。
在国军中,团附=团部附员,中校团附的地位高于团副(团长副官,副官类似于秘书,是主官的贴身随从),也高于营长。但附员本无军事指挥权,一般作为过渡性的职位,作为安插亲信之用;或者作为人才库,用于安置资历较深的军官。如果出现职位空缺,附员可能向上递补,但多数会外派基层,类似于“储备干部”。
根据国民政府军委会于1931年颁行的国军《陆军军队内务规则》,对团附的职责有如下规定:“中校团附承团长之命,担任教育训练及动员筹备诸事宜;少校团附承团长之命,任团直属部队之管理训练,并辅助中校团附办理一切事宜。”也就是说,中校团附有副团长之“实”,但无副团长之“名”。凡官职,经正式任命者为实缺,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举例说,如果师长阵亡,副师长必然接管整个师的指挥权;如果团长殉职,中校团附却没有资格去接管团长的权力。
国军《陆军军队内务规则》还有这样一条规定:“关于团长代理事宜,如无特别命令,即由团中高级资深之军官兼代。”一般来讲,如果团长殉职,而上级又没有及时任命新的团长,往往由资历最老、军衔最高的营长暂代团长之责,而中校团附仍然协助、配合代理团长的工作。说白了,谢晋元这个“中校团附”就是给团长打杂的,无论如何不能被称为“团座”。
另据《孤军奋斗四日记》:“我见到团长敬礼毕,两目注视团长很久,可是团长一言不发,观其神色,似有欲言而难言的苦衷。我等了二十多分钟,团长还是一言不发。正当我莫明其妙焦急万分的时候,忽然师部请团长接电话,同时谢团附也从师部跑回来了,样子很紧张,我心中更加奇怪了。谢团附走到我的面前,给我一张小纸条,这原来是师长要我营死守闸北的命令。”其实大家心里明白,这是一次“送死”的任务——主力撤退之后,小股部队留守闸北,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所以524团团长韩宪元面对1营营长杨瑞符,一时语塞,难以启齿,最后还是新上任的第524团团附谢晋元向杨瑞符传达了死守闸北的命令。
524团为何要向第1营派遣一个中校团附?首先,军令本来要求88师留下一个团(约2000人)的兵力,现在孙元良给打了折扣,只留下一个营(仅400多人),既然是一出“瞒天过海”的戏,做戏做全套,怎么也该派一个团级干部充门面。其次,也是要表达“同仇敌忾、有难同当”之意,否则杨瑞符这一营人马会觉得自己被上级抛弃了,搞不好军心会涣散。当然,也可以理解为,524团向第1营派了一个“监军”。军队最讲究等级观念,凡事都论资排辈,不派一个“大官”坐镇指挥,只凭杨瑞符一个少校营长,恐怕难以服众。
至于为何是谢晋元?首先因为谢晋元当年在19路军蔡廷锴部当过营长,经历过“一·二八事变”,对日作战经验丰富。其次,谢晋元的资历过硬。1925年,谢晋元毕业于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翌年入读黄埔军校第四期,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但是,谢晋元的官运并不顺利。524团的团长一直由韩宪元担任,直到1937年12月12日,韩宪元与524团的两个营壮烈殉国于南京雨花台。韩宪元生于1906年,比谢晋元小一岁,但韩宪元1924年就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反倒成了谢晋元的师兄。1935年,韩宪元升任上校团长,而谢晋元只是第88师262旅的中校参谋主任。更具可比性的是,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的张灵甫,曾是北大历史系学生,与谢晋元一样是黄埔四期学员,但1933年张灵甫就当上了第一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年仅30岁。孙元良派谢晋元当挂名团长,对谢来讲,其实也算是一个机遇。当然,谁也想不到,谢晋元会因此名垂青史。抗战老兵黄润生曾言:“团附谢晋元率兵进入四行仓库,成为历史名人,而黄永淮虽在许昌壮烈殉国,却一直默默无闻。人之有幸与不幸,实在太微妙了!”

身在租界的张柏亭与谢晋元通电话,命令四行守军撤入租界,谢晋元非常惊异,他激动地说:“全体壮士早已立下遗嘱,相誓与四行最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请参谋长报告师长,转请委员长成全我们!”然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谢晋元最终还是接受了命令,率领部队撤离四行仓库。在坚守四行仓库时,已经出现了“谢团长”之称谓,其实谢晋元是在撤入租界的当天,也就是10月31日,被明令晋升为上校团长(全体官兵均晋升一级军衔),但仍然是个空衔,手下的官兵只剩下355人了。

唠唠叨叨的解释了一番国军的军衔问题,因为这个事情搞不清楚,不但看不懂《八佰》、《八百壮士》等电影,也看不懂张柏亭的八字。
据《张柏亭将军行述》:“张柏亭先生字相豪,于民国前二年二月十三日出生于上海市浦东杨思区东桥。其先父指教公,振兴实业,经营纺织业,着称于沪上。母李氏育子三人,先生为长,幼而颖慧,卓尔不群,深为师长及乡里赞赏。自浦东中学毕业后,升入劳动大学,适国民革命军北伐,乃响应三民主义之号召,献身党国,参与军事工作。嗣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兵学,回国后追随孙元良将军,任陆军第八十八师参谋。”

“民国前二年二月十三日”,亦即农历一九一○年二月十三日,换算成为公历,就是1910年3月23日。很巧,曾坚守台儿庄的敢死队队长、后来任国民党第30军27师少将师长的仵(wǔ)德厚,和张柏亭同年同月同日生:

不过,另有资料显示:“仵德厚,字宏仁。1910年4月1日(清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二)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城的一户普通人家。”按照这个生日排出八字的前三柱如下:

4月1日这个版本的仵德厚生日,未知出处为何。巧的是,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原昆明军区政治委员兼云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谭甫仁,“1910年4月1日生于广东仁化”,居然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张柏亭与仵德厚有很多相同之处:
1、都是抗日名将:张柏亭是1937年淞沪“四行仓库”战斗的策划人;1938年,时任第30军30师88旅176团第三营营长、敢死队队长的仵德厚因为坚守台儿庄之战功升任团长。

2、最高职位都是师级:1949年,张柏亭去台湾,1951年1月调任第67军第32师师长,2月该师脱离第67军建制,改为独立第32师,仍任师长;1941年,仵德厚任国民党第30军27师少将副师长,因破坏第30军军长黄樵松的起义计划,1948年升27师师长。
3、都生于商人之家,都接触过纺织业:张柏亭的父亲是实业家,经营纺织业;仵德厚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一个小商人家庭,因军阀混战,1926年父亲生意破产后,仵德厚曾在三原县南关“一家染房兼杂货铺做过学徒”,1949年-1959年服刑期间仵德厚主要的工作是针线活——纳鞋底。
4、张柏亭之母“李氏育子三人,先生为长”;仵德厚也是家中长子(兄弟数目不详)。

不同之处也很多:
1、张柏亭虽然也当过师长,但他多数时候都是参谋长;仵德厚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后,从见习少尉起步,历任少尉排长、中尉连长、上尉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都是军事主官(部队长),从来没有当过参谋。
2、张柏亭的最高军衔是中将(1956年4月,张柏亭任“实践学社”中将副主任);仵德厚被俘时的职位是30军27师少将师长。
3、寿命不同:张柏亭于1985年3月因车祸逝世,终年75岁;2007年6月6日,仵德厚因病在家中辞世,享年97岁。
4、张柏亭高官厚禄,安享晚年;仵德厚因为与27师师长戴炳南共同向阎锡山告发30军军长黄樵松,1949年城破被俘后被判徒刑十年,1959年刑满释放,又到砖厂当工人,1975年,仵德厚返回家乡,65岁的仵德厚放羊、种地为生,后来进村办砖厂做工养家。
至于谭甫仁,于1970年12月17日凌晨在昆明军区大院遇刺身亡,妻子一同遇害,显然因为大运申酉戌三会西方金局,财坏印 。
综合而论,白洋认为,仵德厚和张柏亭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26 条评论
口琴前奏 ……
你那个照片能经得住吗?
你放心!
硝烟将尽 尘未远余音萦绕
隔岸相顾 盼愿再无喧嚣
暮色将至 轻吟唱心爱歌谣
待到破晓 奔赴家乡怀抱
化作古风 背负青山人未老
挚友已故 精气终究未倒
故土燃烧 守卫者涌向风暴
无憾与你相遥 幸而留下微笑
八十八师的弟兄们!
因为有你们,
上海还在!
历史会记住这里,记住这些人……
三国之八百壮士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
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
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
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衆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
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衆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衆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衆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衆。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衆心乃安,诸将咸服。
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
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乆。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辽军至,太祖乘辇出劳之,还屯陈郡。
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分封兄泛及一子列侯。
孙权复叛,遣辽还屯合肥,进辽爵都乡侯。给辽母舆车,及兵马送辽家诣屯,勑辽母至,导从出迎。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观者荣之。
文帝践阼,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
黄初二年,辽朝洛阳宫,文帝引辽会建始殿,亲问破吴意状。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邵虎也。”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以辽所从破吴军应募步卒,皆为虎贲。
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疾未瘳,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疾小差,还屯。
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
权甚惮焉,勑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
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子虎嗣。
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虎为偏将军,薨。子统嗣。
《三国志: 魏书十七: 张辽传》
比劫重重,
必有争夺之势,
力争方胜。
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
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诸将皆疑。
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衆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李典亦与辽同。
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
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
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
权甚惮焉,勑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
辽病笃,遂薨于江都。
帝为流涕,谥曰刚侯。
《魏书》:“江东小儿啼,恐之曰:‘辽来,辽来!’ 无不止矣。”
《魏略》: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三国志·吴书十·凌统传》:
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
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
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
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
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
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
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
权既御船,见之惊喜。
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
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
《献帝春秋》:
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
降人答曰:”是孙会稽。”
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
《魏书》:
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
登锋陷阵,大破之。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有谁惮
张辽虽病
不可当也
那些过程
那些眼泪
那些一起度过的日子
只要变成了故事
那就永远不会消失了
而那些故事
之所以
有了动人的生命
是因为
里面住着你们
住着
向往传奇的你们
我打一个呵欠
点起一支纸烟
喷出烟来
对着灯
默默地敬奠
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秋夜》by鲁迅
保家卫国
忠勇可嘉
名将传奇之战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
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
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
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一代名将传奇之战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
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
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
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
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评价
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
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
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
黄初二年,辽朝洛阳宫。
文帝引辽会建始殿,亲问破吴意状。
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邵虎也。”
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
权甚惮焉,勑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
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
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步卒八百,破贼十万。
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三国志·吴书十·凌统传》:
时权彻军,前部已发。
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
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
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捍权出。
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
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
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
权旣御船,见之惊喜。
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
权引袂拭之,谓曰:
“公绩,亡者已矣!
苟使卿在,何患无人?”
孙权评凌统:“苟使卿在,何患无人?”
孙权评张辽:“张辽虽病,不可当也!”
凌统之勇猛表现,不亚于张辽
两大将星,光芒四射
那些过程
那些眼泪
那些一起度过的日子
只要变成了故事
那就永远不会消失了
而那些故事
之所以
有了动人的生命
是因为
里面住着你们
住着
向往传奇的你们
业余评点合肥之战
这场战役的胜利,最大的功劳是属于魏王曹操。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魏主曹操也。
遣将:张辽(魏国五子良将居首)、乐进(魏国五子良将)、李典(魏国名将)
定计: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和护军薛悌守城,攻守兼备。
张辽、李典率领八百名敢死壮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凌晨冲击敌军主帅大营(估计当时远道而来、行军疲劳的吴军还没有睡醒),挫其锐气,给了一个极大的下马威。
这是张辽和李典立下的奇功。
吴主孙权面对三大名将守城,攻打不下来,不算意外,更不能算是丢人。
只是,撤退时殿后,被敌军追杀,险些被擒,是其唯一的失误。
合肥之战中的破军星,张辽将军也
业余评点合肥之战(修订版))
这场战役的胜利,最大的功劳是属于魏王曹操。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魏主曹操也。
料敌:“若孙权至者”,结果吴主孙权真的如他所料,率领大军来了。
遣将:张辽(魏国五子良将居首)、乐进(魏国五子良将)、李典(魏国名将)
定计: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和护军薛悌守城,攻守兼备。
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魏武帝也。
张辽、李典两大名将,率领八百名敢死壮士,饱餐牛肉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黎明(平旦)时刻,冲击敌军主帅大营。
估计当时远道而来、行军疲劳的吴军还没有睡醒,更没有吃早饭,虽然人多势众,可那里是视死如归、并且饱餐牛肉后浑身充满力气的八百敢死壮士的对手?!
挫敌锐气(吴人夺气),导致敌人十万大军无法阻挡八百壮士的冲杀(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给了强敌一个极大的下马威,这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张辽将军和李典将军立下的赫赫奇功。
当时32岁的吴主孙权还很年轻,面对三大名将守城,攻打不下来,不算意外,更不能算是丢人。
只是,撤退时殿后,被敌军追杀,险些被擒或被杀,是其唯一的失误。